把恒坤新材的招股书、问询回复和各路媒体扒了个底朝天后关于股票的交易,我只想说一句:这家公司把“国产替代”四个字,活脱脱玩成了“国产替外商数钱”。下面这七颗雷,任何一颗炸了,都够二级市场喝一壶。
第一颗雷:最大客户=命脉,72%收入拴在一根绳上
招股书白纸黑字:2022—2024 年,第一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 72.35%、66.47%、64.07%。更魔幻的是,这家公司卖给它的大部分还是“进口贴牌”——光刻胶从韩国 SKMP 买来,换个桶就说是“本土化服务”。2025 年起 SKMP 说不玩了,直接终止合作,恒坤只能拿刚学会走路的自产娃顶上。一旦这位爸爸级客户砍单,恒坤的营收表就像被抽掉地基的积木。
第二颗雷:所谓“自产”,其实是“负毛利慈善”
2022—2024 年,自产前驱体 TEOS 的毛利率分别是 –329.59%、–19.91%、–1.56%。注意,单位是“负”。卖得越多亏得越狠,恒坤却还在扩产:募投项目再给 760 吨 TEOS 产能。自己产能利用率 2024 年才 46%,却急着再盖一倍厂房。这是“产能爬坡”还是“烧钱滑梯”?
第三颗雷:核心原料 50% 靠日韩,随时可能被“卡脖子”
树脂、光敏剂、高纯 TEOS……只要带“高纯”俩字,恒坤基本都得看日韩供应商脸色。招股书承认:只要人家断供,“技术升级及产品交付能力将受到不利影响”。翻译成人话:一旦地缘摩擦升级,恒坤的生产线可以直接改做仓库。
第四颗雷:专利“突击”,更像 IPO 专用面膜
36 项发明专利里,一半以上是 2021 年后集中申请,时间精准踩在上市辅导期。技术实力没见多硬核,专利数量倒是会抢跑。监管在问询函里直接问:这些专利到底有多少含金量?公司只能回一句“正在持续布局”。——翻译一下:先上车,后补票。
第五颗雷:募投项目=折旧怪兽
这次 IPO 拟募资 10.07 亿元,其中 9.3 亿元砸进设备。按公司测算,全部转固后每年新增折旧摊销 9,675 万元。而 2024 年净利润才 9,700 万元,刚刚够给机器“养老”。如果新产能再像现在这样利用率不足 50%,利润表将被折旧一口吞掉。
第六颗雷:产能利用率连 60% 都摸不到,却忙着再加 48 条产线
截至 2024 年底,公司 40 条产线里,KrF 光刻胶、TEOS 的利用率统统不到 50%。第一轮问询后,恒坤把 SiARC 项目 1.93 亿元募资砍掉,可剩下的两个项目仍然要再建 48 条产线。监管的灵魂追问:产线都睡大觉,为什么还要翻倍买床?公司至今没给出能让小学生信服的答案。
第七颗雷:前股东“赌场案”+实控人配偶“代持疑云”
历史股东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刑,曾通过代持方式掌控公司 2144 万股,后被司法划转。巧合的是,实控人易荣坤的配偶陈艺琴,恰恰在吕俊钦控制的“勾陈资本”里当监事,还长期兼任发行人出纳。赌场、代持、家族出纳,一出戏码比财报还精彩。
商业模式一句话总结:
“进口代理起家,先靠 SKMP 等外企高毛利产品喂饱现金流,再用客户资源倒逼自研;自研产品先低价送样,再赌规模降本,把故事讲成国产替代。”
竞争优势也一句话:
“离客户近、响应快,能在客户厂区内建‘微型仓库’,把日韩巨头的 12 周交货期卷成 2 周;至于技术,先别问,问就是‘正在验证’。”
所以关于股票的交易,下次再听到“国产替代”四个字,记得先翻开招股书,看看里面有没有上面这七颗雷。恒坤新材已经把雷埋好,现在只差二级市场来踩。